城鎮化過程中的數字化轉型
在特大城市的發展過程中往往伴隨著各種“大城市病”,如交通擁堵、生活不便、環境惡化等。城市運行日益復雜,對公共服務管理帶來綜合性的挑戰。
信息技術的發展為城鎮化可持續發展帶來了新機遇。第四次科技革命的發展,尤其是互聯網、人工智能、5G、大數據、雲計算快速發展和應用,成為支持南方國家城鎮化發展的有力工具。
以中國城鎮化實踐為例,城鎮化的進程為消費互聯網積累了大規模的消費群體,同時數字化和移動互聯網的應用普及加速了中國消費群體的生活方式變化,推動了雲計算、大數據的發展,帶動城市的數字化轉型。值得一提的是,中國的城鎮化數字化轉型的突出經驗是政企合作。在中國政府的指導和統一規劃下,互聯網平臺企業積極參與到了城市的數字化轉型,有效支撐著特大城市的發展和治理。
中國城鎮化發展的數字化轉型,其特點是利用數字平臺企業的技術驅動,從消費側向全產業鏈推進,產業生態趨向復雜化、網絡化。我國消費側數字化程度全球領先,網購人群數量全球第一,移動支付規模及比重全球第一,網絡零售規模全球第一。隨著消費互聯網的成熟發展,中國的數字創新開始逐漸從消費端向產業端滲透,對傳統產業鏈各環節進行改造重塑,將生產流程有效打通,建立供給側與需求側的相互聯結,實現生產的快速響應與協同。產業互聯網的發展將突破傳統產業參與主體線性信息傳導與被動型資源調度計劃的模式,打破產業主體之間的信息壁壘,構建新的供應關系,最終推動行業向分布式、去中心化方向發展,產業生態向網絡化、復雜化發展。
自2006年“雲計算”提出以來,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發展極大地促進了算法算力的提升,推動“雲計算”從IaaS向PaaS、SaaS持續深化發展,逐步形成了“雲計算服務體系”。該體系包含基於雲計算的IT基礎設施資源和雲上軟件開發服務所構建的整體技術框架和服務體系。隨著技術的發展和應用的普及,新一代的雲計算服務體系具備數字空間中的多元聯通、知識流動和生態共享等特征,是基於數字技術“數據+算力+算法+應用+服務”所構建的“五位一體”服務生態。雲計算服務體系已成為現代化基礎設施的關鍵內容,成為中國特大城市數字化轉型的基礎底座。
數字化轉型的實踐
針對現代城市中復雜挑戰,在十多年互聯網科技實戰基礎上,中國的互聯網企業逐漸成熟的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能力,助力中國政府,為中國特大城市數字化轉型貢獻企業力量。下面以阿裏雲助力地方政府的城鎮數字化服務和管理實踐若幹案例為例,以此說明中國特大城市數字化轉型的成果。
智慧出行
出行是特大城市服務與管理效率的一個重要表現。利用雲計算打破數據孤島,對遍布城市裏已經存在的交通傳感器、視頻感知參數、公交車出租車、互聯網導航數據進行多源融合,構成圍繞交通量、擁堵指數、主幹道速度、快速路速度、安全指數的五大“生命體征指標體系”,對不同類別數據間取長補短、交叉驗證,幫助交通管理部門在詳實可靠的實時數據基礎上,實時監測預警,精準治理,避免產生連鎖性的交通擁堵。在豐富的歷史數據基礎上,“智慧”出行能夠幫助交管部門透過數據洞悉早晚高峰期的市民主要通勤線路,優先保障“通勤大動脈”的出行效率,並通過向各種公開渠道(例如高德)發布擁堵、引導消息,吸引市民選擇效率更高的通勤線路,減少大面積交通沖突,提高全區域綜合效率。
成都市交通運行協調中心(成都市TOCC)是國內首家采用阿裏雲中臺作為大數據底座的交通運行協調中心。目前,成都市TOCC已完成數據中心和支撐平臺建設,正持續開發完善地面公交、出租汽車、軌道交通、長途客運監測等相關應用功能。出租汽車、網約車、共享單車、公路客貨運、手機信令14類交通全量數據,對交通運行進行全面監測、預測和預警,面向公眾提供交通信息服務,開展多種運輸方式的調度協調,為交通行政管理和應急處置提供信息保障。成都東站是成都客流量最大的客運站之一,也是全面數字化的“智慧車站”。通過成都市TOCC,可動態查看成都東站鐵路、公路客運、地鐵、公交、出租汽車等交通方式的各類信息,並以全3D形式實時顯示東站周邊各類交通工具實時定位;可直觀了解東站地鐵、公交線路等公共交通在四環內的通達輻射率,也可融合剖析公交、巡遊出租汽車、網約車等出行分擔率,並清晰顯示出站乘客的市域內目的地及來源地。此外,成都市TOCC能夠以視頻分析引擎為技術底座,自動計算每分鐘內東西廣場客流走向及出租汽車供需情況。
成都TOCC借助阿裏雲的運算能力和動態擴展能力,滿足了特大城市大流量、高並發、準實時的城市交通復雜數據處理需求,高效匯聚同一時空領域各類交通信息,為交通運行決策數字化、管理精準化、公眾出行智慧化提供了重要支撐。阿裏巴巴達摩院頂尖科學家結合成都交通實際情況,研發出國際領先的視頻智能AI分析和時空融合分析模型,實現對城市人流、車流、事件的態勢研判。這項技術在成都市TOCC的應用,為交通運輸管理輔助決策增加了科技支撐。
圖1 成都市交通運行協調中心
一網通辦
在還沒有信息化和數字化的時代,城鎮居民最頭疼的事情之一就是政務辦理,一項政務辦理需要居民往往跑通多個部門才能申辦完手續。如今,許多特大城市居民只要通過一個手機APP,在家就可以實現各類繁瑣政務的辦理。這背後,就得益於中國政府利用平臺企業打造的智慧城市的建設。
在政府統一規劃和指導下,平臺企業基於自身底層技術和算法能力助力政府打造的“政務中臺”,把PC端、APP小程序、大廳窗口、自助終端、手機端都打造成為政務服務端口,將碎片化的政務服務進行整合,實現了面向居民政務服務的“統一收件、統一辦件、統一評價、統一事項服務、統一數據支撐”,解決了傳統群眾信息重復錄入、多頭錄入等問題,減少了居民辦事流程,提高了政務辦事效率。
例如浙江省有“浙裏辦”的科技應用,基於平臺技術支撐能力,開放地方站點的開發、運營權限,充分授權各地開發、配置本地站點,支持各地開放適合掌上辦理的事項,提高用戶對服務的整體體驗。各級部門、各區市不再新建面向互聯網使用者的政務服務類移動客戶端,通過統一接入“浙裏辦”,徹底解決了入口混亂、服務碎片化的問題。
“浙裏辦”主要由三個核心板塊構成:一是“掌上辦事”,包括全省事項的審批服務,以及其他延伸的政務服務和便民服務,使用者可隨時隨地查詢和辦理各項業務;二是“掌上投訴”,使用者可通過手機進行一鍵投訴,投訴件將直接流轉到相關部門處理;三是“掌上咨詢”,匯集所有事項的辦事指南、政策咨詢、便民服務咨詢,實現了有問必答。此外,“浙裏辦”還是“一網通辦”的核心載體,全省各級部門、各區市的政務服務入口。
浙江省用戶通過手機打開微博、支付寶和淘寶,就可以使用到包括交通出行、旅遊、文化、公益、便民、政務信息等六大類17項市政服務。具體來說,用戶可以直接在手機上完成交通違章查詢、路況及公交查詢、汽車訂票、生活繳費、搖號、醫院掛號、預約登記結婚以及圖書館使用等事項。
圖2 浙江省“一網通辦”官網
智慧社區
未來社區創建工作是中國浙江省數字化改革在民生服務領域的主戰場,是浙江省數字化改革創新中數字社會綜合應用的核心業務場景,通過一體化智能化公共數據平臺、城市大腦(與數字社會相關的數據、模塊及應用)賦能社區智慧服務平臺,承接社區事業優質公共服務精準落地,整合形成社區九大場景高質量應用,打造數字社會核心應用場景、共同富裕現代化鮮活單元。
2022年,全省全域推進未來社區,大力推動老舊小區改造。到9月底,全省要完成城鎮社區建設專項規劃編製工作;到12月底全省累計建設500個左右未來社區,其中未來社區創建項目累計覆蓋城鎮老舊小區不少於400個,累計建成40個左右未來社區。各地按照“市縣統建、上下貫通”原則,積極探索、部署推進標準化、輕量化的社區智慧服務平臺建設,支撐社區長效運營。
阿裏巴巴參與浙江省未來社區項目包括舊改類杭州余杭葛巷未來社區、杭州蕭山振寧未來社區、衢州常山渡口未來社區,新建類麗水蓮都靈山社區、杭州錢塘雲帆未來社區、金華開發區山嘴頭未來社區、杭州富陽杭黃未來社區等項目落地工作。
杭州市葛巷社區是2021年第三批浙江省省級未來社區項目之一,地處杭州未來科技城核心區域,緊鄰杭州夢想小鎮,實施單元41.28公頃,下轄2個回遷安置型小區(倉溢東苑、倉溢景苑),2個商品房小區(萬通時尚公館、合景天峻),直接受益居民18352人,成為集“回遷房+商品房”、“老人+青年”、“傳統+科技”於一體的典型社區。采用高精度的數字孿生技術,實現了對葛巷社區內所有建築空間的真實還原,讓我們對社區日常運行的全貌有更加直觀立體的全景式的了解,實現了“一屏知社區,一網觀全域”的效果。自2021年5月份開始,阿裏雲響應浙江省政府智慧健康、社區文化號召,支持倉前街道“專家專員+地方專班+專業機構”推進模式,分別助力政府側基層治理和居民側美好生活。
在社區的信息中心中,基層工作者不僅對社區本身人、地、事、物、情等數據實現實時了解,同時還與網事警情、社區文化、健康余杭等其他數字化已建系統進行了融合集成,實現數據的上傳與回落,並在部分場景嵌入二級子頁面,實現“一屏觀社區”的能力,為葛巷社區運營方、治理者等不同對象提供精準化決策支持,打造“看得見、看得清、看得全、看得遠、能管理”的領導指揮決策系統。在社區居民側,居民通過輕量化小程序使生活需求得到更好滿足。目前消費端的主入口—支付寶小程序“倉前未來社區”,註冊人數8344人,月活躍度人數3650人,藍牙應用總次數達48萬次,同時嵌入多款高頻應用,居民既可獲取生活繳費等市場化生活服務,還可直接訪問健康余杭等政府類高頻應用,實現“浙系列”與“鄰系列”有機融合。
圖3 浙江省葛巷未來社區數字大屏
科技防疫
在2020年以來的新冠疫情的背景下,凸顯出社區數字化轉型,對於疫情防控和社區治理的積極作用。例如,阿裏雲和釘釘打造的“1+4+N”數字化平臺助力基層服務工作,它實際上就是一本“雲上通訊錄”,基於釘釘的組織在線化能力,構建以城市街道、鄉鎮及其下屬社區為單位,打造“市-區-街-社”線上組織平臺,實現社區業務在線化和服務在線化,助力基層政府、居民和物業企業。圖4為浙江省余杭區五常街道“社區微腦”的“雲上通訊錄”。在這一通訊錄裏,以“市—區—街道—社區—小區—樓棟—單元—房號—業主”為組織架構,實現了區(縣)網格化、街道網格化、小區和業委會、物業、業主之間的無障礙溝通。
圖4 社區“雲上通訊錄”
利用構架數字化溝通平臺,在疫情中能夠大幅度降低社區工作人員的繁瑣工作,提高精準防疫。釘釘數字社區快速搭建零接觸防疫管控體系,能夠幫助街道針對三類人群快速了解情況:(1)對於居民,掃防疫排查碼即可進行密接篩查;(2)對於重點監控人員,通過線上收集行程和健康狀況信息,並有效通知隔離和健康檢測的政策。同時,街道可監督其上報信息,查驗核酸檢測結果;(3)對於餐飲類企業人員,提供企業防疫碼,員工核酸檢測後一鍵上報疫苗接種數據,街道可監測實時數據並實施管控。同時,社區通過聯結釘釘“防疫通2.0”,建立“市-區-街-社”數字化的疫情防控四級作戰指揮部,實現各部門協同作戰,統一指揮,高效調度。
以浙江省五常街道某社區為例,2022年1月14日淩晨3點因疫情突發,釘釘臨危受命,聯合服務商3小時內上線防疫通,搭建覆蓋從地級市到樓宇網格的六級組織架構體系,社區快速建立五十多個樓幢專項群,緊急排查了小區內6千多名居民,其中包含33名特殊人群(含孕婦、重症等),接受了居民提出的700多項求助反饋,截止2021年1月21日12:30,七天封控期平穩度過,成功精準防控疫情,大部分樓幢防控等級均已降級。
傳統的政府信息化技術存在著政府內部的數據孤島,信息系統壁壘嚴重。行政職能的交叉和數據共享的確實使得政府治理要麽部門重疊要麽存在盲點。公共服務流程繁瑣,應急響應決策遲滯,這些大大影響了特大城市政府治理效率。
在特大城市數字化轉型過程中,離不開中國政府的政策鼓勵和指引,通過發揮企業力量,促進政企聯動推動城鎮化的數字化轉型和新型城鎮化建設。政府充分借勢中國移動互聯網的發展以及鼓勵平臺企業發揮企業社會責任,通過政企合作的方式,進行頂層設計規劃,宏觀布局,協調各部門的管理作用;另一方面,平臺企業發揮技術優勢,按照政府的需求提供技術支持。平臺企業通過建構政務服務和協同辦公平臺的標準化體系,通過持續的行業共性業務組建的沉澱,形成統一應用接入標準、統一應用運維標準、統一安全標準,搭建的開放中臺系統,令市場上不同主體基於自身需求打造的前端應用能夠靈活按需使用,從而助力不同的需求開發者實現快速迭代和創新。通過政府和企業力量的合作共創,促進了特大城市管理和服務的數字化轉型。
(作者,陳丹,阿裏巴巴集團產業研究專家。本文節選自恒行2-拉美大學聯盟2022年度研究報告《南方國家特大城市的治理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