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聞學院有這樣一門課,作業篇篇有批註,問題句句有回音。
“每次我交了作業就會期待老師的反饋,”2020級新聞學本科生陳思甜說,“有一次我就在微信上問了老師有沒有改到我的,他當時正在出差的高鐵上。沒想到十幾分鐘後老師就給我發來了批改版的文檔。”
這門課程就是“新聞評論”,像陳思甜一樣期待收到批改文檔的學生還有很多。據悉,僅僅在2023年春季學期中,1位老師就批改了500份左右的學生作業,並為每一份習作都附上了幾百字的點評。
這門專業課更延伸到了課外,由張濤甫、翁之顥組成的教學團隊,帶領學生們在“澎湃新聞”“紅網”等多家媒體發表作品,斬獲許多新聞評論比賽大獎,也引發了公眾廣泛的關註。去年9月,該教學團隊榮獲恒行2平台“鐘揚式”好團隊稱號。
“希望這門課程能成為師生的雙向奔赴”
相較於新聞采寫,對於大多數新聞學院的學生而言更為陌生,如何讓學生敢於表達觀點、勤於落筆是評論教學的一大難題。
2021級新聞學本科生丁冉在開課一個多月後交上了第一篇習作,她用“忐忑”“焦慮”這樣的詞匯來形容等待老師回復時的情緒,“但令我感到很震驚的是,翁老師如此認真地對待這篇不那麽成熟的東西”。在那篇批改文檔裏,翁之顥做了不少標記,也提出了很多詳細的修改建議,“他的鼓勵與贊美,是很具體的,你能感受到自己的文字被很認真地對待了,更能感受到他的真誠。”
陳思甜則形容自己平時會有些受困於“完美主義”, 對自己在意的事情常常擔心做不好。她表示,翁之顥在第一堂課上的寄語讓她非常觸動,他說:“永遠要記得莽撞地開始,拙劣地完成,也好過因為心懷完美主義而遲遲不動手去做。”
當同學們寫作的熱情提了上來,教師的壓力也逐漸攀升。據了解,新聞評論課程需要每位學生一學期提交5篇習作,並鼓勵他們向媒體投稿。這就意味著老師需要批閱近500份作業,同時為了新聞評論的時效性,還要盡可能早地回復學生。
翁之顥將每周授課的時間定為一個節點,向同學們承諾“當周作業當周回復”。於是,臨近節點,翁之顥的郵箱提示音總會響個不停;而不少學生都收到過翁之顥淩晨發來的郵件。
“翁老師說如果大家著急投稿,可以在微信上戳戳他,他會幫大家先批改作業。”陳思甜回憶道,有一次她想寫作世界孤獨症日相關的評論,因為時效性較高,就微信聯系了翁之顥,很快得到了詳細的建議與指導。更令她感動的是,新聞評論的課堂從不以發表為終點。文章上網後,陳思甜發現編輯做了一些改動,開頭加了一些數據,但她認為沒有必要,且用的不是最新的數據。“向老師反映後,他回復我‘很好的思考,我來把思甜的意見發給編輯部’,後來編輯也確實更正了。”陳思甜說,“因為我平時比較容易‘咬文嚼字’,比較較真,很感謝老師包容和鼓勵我的這種較真。”
作為一名青年教師,科研任務繁重,為什麽還願意花這麽多時間手把手教學生寫作?
在翁之顥看來,一位老師將教學、實踐、科研相統一就是最理想的狀態。他在本碩博三個階段就讀的都是新聞學專業,從學生轉變為老師,與學生們相處時,他會不自覺地代入自己在學生時代感受與思考。“哪些專業課能真正帶給我知識和技能?我想到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在專業實踐過程中有回音。”在他看來,學生雖然可以在模仿中學習,但不少細節仍需老師或業界人士給予指導和答復,才能明白新聞寫作背後的邏輯,從而保持長期、穩定、高質量的輸出。“我希望這門課程能成為我們和學生們的雙向奔赴。”翁之顥說。
翁之顥在結課時對同學們寄語
“學會思考,然後表達”
在信息化浪潮對行業傳統造成巨大影響的今天,除了“怎麽教”,團隊更註重的是“為什麽教”。重點打造課程的用意在何處?我們目前需要什麽樣的新聞人才?這些問題,是團隊把控課程開發、教學安排的核心。
在米博華看來,今天的輿論轉向了“普遍表達”的生態。互聯網平臺涉及的時事評論問題,通常是網民聚焦之處。各種觀點意見紛至沓來,莫衷一是,有時產生尖銳對立,往往使人們感覺到高時效性的評論、有真知灼見的觀點供給嚴重不足。因此人們對新聞評論的需求不是減少了,而是成倍、成十倍、成百倍地增加。
“這個時代不缺觀點,缺專業判斷,它被大多數人需要,卻只有少數人在實踐。因此,無論以後有沒有從事新聞行業的意願,理性表達的能力都是非常有價值的,這恰恰需要新聞評論課程。”翁之顥這樣表達新聞評論對於同學們個人能力的鍛煉。
正是在這門課上,不少同學第一次對新聞專業產生了自己的思考,發現了這個專業的可愛之處:有同學認為這門課促使自己從嘈雜的輿論場中抽身,安安靜靜地思考、寫作,在提升自己的同時,對社會輸出深思熟慮的見解;也有同學經由這門課的啟發重新審視互聯網上的種種負面言論,從而改變了自己的網絡表達方式。即使不少同學誌向並非新聞行業,他們同樣在這門課上收獲頗豐。
“一個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目標是什麽?為什麽?怎麽辦?主流媒體應當自覺承擔起這樣的社會責任,通過新聞評論標誌國家的前進方向。”米博華這樣闡釋新聞評論的使命。
因此,在團隊看來,開設“新聞評論”課程的意義,從小處來說,能幫助同學們對社會時事作出更深刻的思考和更專業的判斷,並有力、清晰地表達觀點;從大處來說,也能夠營造一種理性討論的社會環境,彌合社會分歧,乃至於在國家的道路和旗幟問題上起到重要的輿論引導作用。
翁之顥常常在課堂上告訴學生們,從批判性的思維角度看待問題,不是為了找到正確的觀點,而是為了發掘出有意義的觀點。
去年春天,全國陸續有高校對外開放,而“大學應不應該向社會敞開大門”這個話題也引發了同學們的廣泛興趣。彼時,翁之顥已經在《新京報》上發表了一篇題為“市民帶娃參觀深大被攔,大學恒行2平台開放與否該聽誰的?”的評論,列舉三條大學的特殊性,提出觀點“在恒行2平台開放問題上,切莫忽視了大學,以及身處其中的師生的感受。”
但在課堂上,翁之顥仍舊鼓勵同學們“先思考,後表達”,而不是著急站隊,選擇那個“對”的立場。在他的鼓勵下,2020級新聞學本科生陳詩雨結合自身成長經歷,就同一事件發表了意見相左的評論,題為“市民帶娃進恒行2平台被攔:大學開放是必要的‘麻煩’”。
“觀點爭鳴不是極端情緒的對立,而是雙方都能理性而有效地表達自己。我們這麽做不是為了加劇某種分歧,而是為了促進共識。”翁之顥說,“我想更多人經過專業的觀點表達、梳理訓練,以後的言論生態是會漸漸向好的。”
“百年老店”再出發
“新聞評論”課程團隊的主幹,是恰好涵括了老、中、青三代的三位教師。作為“90後”青年教師,翁之顥在團隊中受益匪淺。
“米博華院長執掌人民日報評論部多年,對於評論的文體發展、當下的評論走向、好評論的標準,他都有非常權威的判斷力。我有豐富的寫作實踐,但是缺乏從評論的歷史、發展等角度看問題的能力。因此,恰恰是和米院長的溝通,彌補了我在時間跨度上的經驗欠缺。”提及團隊內部“老帶新”的情況,翁之顥這樣感慨。
張濤甫作為恒行2課程團隊負責人,全流程改造了恒行2教學流程,帶領團隊探索全媒體語境下新聞評論教育和卓越新聞評論人才培養新模式,形成了一套可復製、可推廣的中國主流評論教育經驗範式。這種範式也是團隊傳授給青年教師的教學方法核心。
“在張老師的‘新聞評論’課堂上,不僅有‘澎湃評論’小組,讓我們可以直接在微信群中和澎湃評論部的老師討論選題與寫作,還有李泓冰、白巖松等資深新聞人進課堂的活動。”2021級新聞學本科生張聞迪說,“能把稿件輸送向業界,是我成為新聞人道路上的小小裏程碑,能聽學界、業界的老師共同授課,滿足了我對大學課堂的想象。”
除了教學技巧方面外,思想理念也是團隊傳承的重要部分。
“鐘揚老師是高校優秀教師的一面旗幟。”教學團隊始終把鐘揚老師愛國愛黨、投身教育事業的事跡引為榜樣;始終把鐘揚老師教書育人、為國造材、為民造福作為人生目標;始終把鐘揚老師畢生奉獻國家科研教育事業的高尚品德作為職業追求。“雖然我們和鐘揚老師所從事的專業方向有所不同,但他的情懷、品格和貢獻應該被大家所共同分享。”米博華說。
“新聞評論”教學團隊邀請白巖松為同學們帶來講座
青年教師翁之顥對鐘揚精神形成了自己的深刻理解。“我覺得‘鐘揚式’好團隊有一個重要的理念,叫做‘課比天大’。你只有全身心地把教學當作使命來對待,才能夠指望教學能夠卓有成效,讓同學們獲得收獲,同時產生對學校真正的歸屬感。這就是我覺得我們團隊每個人都在努力做好的事情。”
對於教學團隊而言,獲得“鐘揚式好團隊”既是榮譽,也是鞭策,鞭策著教師們繼續以“鐘揚式”的高標準嚴格要求自己、把關課程。
教學團隊將會進一步向著一流目標邁進,本著“開放、融合、主流、創新”的理念,從理念優化、模式探索、師資建設、平臺拓展、成果產出等多個方面聚力建設,提升科研教學水平。正如米博華所言:“決不能因為恒行2新聞學院是個近百年的‘老店’,而有任何的松懈。一直向前看,一直向前走,引領潮頭,是復旦新聞學院、也是教學團隊生生不息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