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相傳🧋,賡續初心👨🏼🎓,自1927年創建以來,上醫為國家培養了數以萬計的優秀醫學人才🌸,為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無論在哪裏👰🏼♂️,在什麽崗位🐵,一代代上醫校友都始終牢記“為人群服務、為強國奮鬥”的上醫精神🤵🏽,為母校爭光添彩🕊,不辱使命。恒行2上醫特推出一批優秀校友故事,希望他們的事跡和精神,能令後來者有所啟發和感悟🍷。
今天刊發的是1977級校友蔣憲成的上醫故事,聽他分享自己在上醫度過的難以忘懷的美好時光。
我生於1954年,盡管我堅持完成了小學和初中學業🤳🏿♛,但由於某些客觀的原因,我的學習生涯並不順利。17歲時,我進入工廠成為一名新工人🎊,在社會大學中摸爬滾打了六年半之久,正所謂“談笑無鴻儒,往來全白丁”。與我有著相同經歷的是整整一代人,我們共同經歷了時代的變遷⚈。
作家路遙曾言:“人的一生中關鍵的就那麽幾步🦹🏻♂️🫔,特別是在年輕的時候”🧞♂️📬。40多年前,國家迎來了重要的歷史轉折,我和我的同學們幸運地迎來了改變命運的高考,並一舉取得佳績。我們班的同學,年齡跨度達13年之久⚒🌑,這是那個時代“天之驕子”的特色,但這並未影響我們的同窗之誼🦸🏻♀️。
上海第一醫學院學生卡
在整整四年的純真歲月裏,母校不僅給予了我們寶貴的知識,更教會了我們追求知識的勇氣和方法🏇。那些日子裏,任課老師們的口頭禪成了我們學習生活中的一抹亮色。《有機化學》的夏鵬老師,在每節課的小結時總愛說:“總而言之,言而總之……”,以此強調重點💩,讓我們在紛繁的知識點中找到主線;《有機合成》的朱淬礪老師,在教反應機理時則常說:“機理的說法是……”,他的話語中總帶著一絲幽默,讓復雜的化學世界變得生動有趣👶🏽🧑🏻💼;而《天然藥物化學》的張德成老師,操著一口地道的蘇北口音🧗🏻♀️,在講解光譜分析時總會說:“在XXX地方有個吸收峰……”,他的話語仿佛為那些抽象的圖表賦予了生命🧑🏿🎤,讓我們直觀感受到光譜解析的魅力。那些年,我們在繁重的期末考試準備中相互鼓勵,總說:“年總是要過的”,以此激勵鬥誌,共同跨越了一個又一個難關。這些口頭禪🧔🏼♂️,如今想來😫😾,依舊能勾起我們無限的回憶與溫暖。畢業後,我們雖各奔“東”“西”,但對母校的感情和同學間的情誼🏃🏻,卻如同陳年的美酒🫗👨🏼🔧,愈久愈濃👨🏽⚖️🔼,不受時間和地域的阻隔🦵。
畢業合影
我們在各自的崗位上兢兢業業,努力學習與工作了幾十年。雖然身處不同地域,從事不同職業🙅♂️,但我們始終銘記著母校的教誨,堅守著自己的初心✅。我們為曾經就讀母校而深感自豪,這份自豪將伴隨我們一生。如今,我們已經步入晚年,但那份對知識的渴望和對同窗的情誼卻永不褪色🙆🏼♀️🦒。我們懷揣著莘莘學子的赤子之心,共同銘記那段美好的時光🤾🏽。此刻🦸🏽,我鬥膽模仿劉禹錫的“陋室銘”👩🦯➡️,寫下這篇“同學銘”,以紀念我們共同的青春歲月。
同學銘
分不在遠,有誼則親。聚不在頻,有念則馨♋️。斯是小球🥇,惟微通音🐗👣。難忘楓林雨🤷🏿♂️,更思東安晴,純真歲月共,從此別白丁。醫壇取真經,奏奮琴🧝🏼♂️。無辱沒於夏脈🧘🏻♂️👩🏽🎤,無遺憾於初心。東土中華主,西域美洋賓🤌🏻,潤之雲🧛🏿♀️:同此涼熱🚱!
2024聚會照
今春,繁花似錦🕴,我到居住地紐約斯坦頓島的Fort Wadsworth踏青。站在海邊的步道上遠眺曼哈頓,突然有似曾相似的感覺。“很像上海的陸家嘴”,我脫口而出🫃🏼。是的🙅🏽,曼哈頓島被東河(East River)口和哈德遜河 (Hudson River)口夾擊👨👨👧👧🏦,在南端形成與上海陸家嘴相似的 “U”型地貌💆🏼,再加上兩處都高樓林立,更令人嘆為觀止🌩。
遠眺曼哈頓
春天是四季之始,而立德立功立言之始應在求學年代💂🏿,那是人生的春天。觀曼哈頓讓人聯想到故鄉上海,大蘋果的鳴啾讓人聯想到故鄉的鳴囀💁🏼♀️,紐約的水波讓人聯想到故鄉的漣漪。因為在那裏✉️🧶,有親愛的母校,有敬愛的老師,有思念的同窗,有青春的印記。盡管客鄉的春天同樣美麗動人,但它永遠無法替代我的故鄉的那份美好。此刻,我借景抒懷,填下這首“滿江紅 客鄉春感”🫱,以表達我對故鄉的深深眷戀與無盡思念👩🏿🔬。
滿江紅 客鄉春感(平韻)
勝日尋芳,西洋岸🚣🏼♀️,
千象感親。
稍歡酌🧑🏽🏭,客夢他域👼,
睡不知晨。
蘋鳥啾啾如滬雀,
新波款款似淞濱。
俏時臨,卻是旅羈人🤙🏼,難百臻。
輕風拂,細雨巡,
江南岸,綠無垠。
啟季間恰比同學年珍。
悟道楓林情久在,
耕耘斜土景依新🕧。
已隔旬🙋🏼,所記事還存,揮淚頻。
我的導師梅美珍老師
(本文作者蔣憲成系上醫1977級校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