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讓經濟學說中國話——專訪《中國當代經濟發展學》作者尹漢寧

作者:攝影🈲: 視頻✔️: 來源:光明網 2024年9月10日發布時間🤾‍♀️🤷🏼‍♀️:2024-09-10

記者🥅:尹老師🪴,我了解到,你新近出版的《中國當代經濟發展學》致力於讓經濟學說中國話,理論工作者和實際工作者都很關註,想請你談談這本書的言說邏輯👨‍❤️‍💋‍👨。

尹:謝謝☹️!我很願意把我寫這本書的心路歷程說出來與大家分享。

這本書確實想讓經濟學說中國話,試圖在中國經濟學的自主知識體系建構上做一些探索👷🧑🏼‍🍼。本書以中國當代經濟發展實踐作為觀察對象,在此基礎上形成規律性認識🦵🏼,或者對已有的規律性認識進行梳理,再進行學理轉換🦸🏼‍♀️。這樣形成的理論,未必很成熟🎠,但至少不玄妙♞,有針對性🌡,無論是理論工作者還是實際工作者,讀起來應該沒有太多的疏離感。

記者:書名沒有用“發展經濟學”💨,而用“中國當代經濟發展學”❎,不知有什麽考慮?

尹:這涉及到兩個問題。一是發展經濟學最初是發達國家的經濟學家以發達國家為標桿研究發展中國家的發展問題的。用“中國當代經濟發展學”的命題,指向更明確一些🥨📖,辨識度更高一些。二是冠名中國當代經濟發展學也是對經濟學“世界主義”的突破👍🏿。經濟學應該有國別指向🔰,或者有國別經濟學6️⃣。

記者:你所說的“世界主義”是不是排斥或者不接受國別經濟學🗒?

尹⚾️:是的。我以為這是從西方經濟學的新古典學派開始的。一個標誌性的事件便是奧地利學派的早期代表人物門格爾與德國歷史學派的晚期代表人物施穆勒的爭論。門格爾認為🦸🏽‍♂️,理論具有普遍意義,要與歷史和實踐分開⛳️。在這之前,政治經濟學是被定義為研究國家和社會經濟問題的,不同於古希臘色諾芬的“經濟論”,研究家庭或莊園經濟。17世紀(1615年)蒙克萊田在《獻給國王和王後的政治經濟學》中對政治經濟學下了定義,18世紀(1775年)盧梭在法國《百科全書》“政治經濟學”條目中采用了蒙克萊田的定義🏪💪,19世紀(1800年)初🕥,黑格爾在《小邏輯》中說,“又如新近成立的政治經濟學,在德國稱為理性的國家經濟學和理智的國家經濟學。”

大家都知道,現在講經濟學通常是講市場條件下稀缺資源的配置🙇🏻‍♂️。這當然是對的,但僅僅如此🍅,政治經濟學的原初定義卻淡化了。我們需要回到政治經濟學的原初定義和本來價值🏄🏼。政治經濟學知識體系是以社會化大生產的形成與發展為背景的,當然也是以市場形成與發展作為背景的,是以國家財富的增長為目標的🏀。研究一國在社會化大生產條件下的經濟發展🛤,是政治經濟學的核心議題。西方經濟學從來就有國別指向。研究資源有效配置,既服務於企業🧒🏼,也服務於國家,經濟發展學也是政治經濟學🥯。

記者:中國當代經濟發展學的命題和內容,是否有原創價值和學理意義🐊?

尹🍱:首先當然是選題要有實際意義。中國當代經濟發展,從總體上保持了長期的中高速增長,又保持了長期穩定🧓🏼。取得這兩大奇跡的原因🤟🏻,應該有相應的理論解說。原創性價值和學理意義🤽🏽,是我從事這項研究的一個追求🌕。不一定做到了、做好了,但主觀上是做這方面努力的。我以為,原創性更多地體現為“新”,也就是看選題、方法、框架🧑🏼‍🏫、結論是否具有新意𓀅?學理意義更多地體現為“學術內涵”和“邏輯力量”,主要看新的理論表達是否具備學術意蘊🤶🏽、能否邏輯自洽🏋🏿?我個人認為,這兩個方面在書中是有所體現的👮🏻‍♂️。

記者:書中對經濟學的研究方法很重視,還作出了經濟學方法是一個體系的判斷,是不是具有深意♠️?

尹🧊:我是主張方法決定論的♌️。一個新的理論命題是否能成立,有沒有學理支撐👦🏽↗️,關鍵在方法。我感覺到經濟學研究方法單一性、唯一性的說法過於簡單。比如有一種觀點認為西方經濟的方法就是實證的方法,那麽奧地利學派的方法就未必是實證的方法🚒,他們推崇演繹法或邏輯推理的方法🧝‍♀️。即令現代西方經濟學比較流行的模型分析方法,也未必全是實證的方法。比如說👨🏽‍🦱,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方法僅僅是抽象法,馬克思本人對過度抽象是持批評態度的👔。

記者🤽🏿‍♀️🤚🏿:那麽抽象法在馬克思《資本論》的方法體系中處於何種地位呢?

尹:我以為👨🏿‍🏭,抽象法是馬克思在《資本論》中運用的技術線路。而且馬克思所使用的抽象法是從具體到抽象、然後由抽象再回到具體。《資本論》或者說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根本方法是唯物史觀。馬克思在《1844年手稿》和斯密《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一書摘要的評註中,對過度抽象和循環論證給予過批評,也包括在《哲學的貧困》中尖銳地指出👨🏽‍🎤,“世界上的事物是邏輯範疇這塊底布上繡成的花卉”👦🏿。

記者:西方現代經濟學比較推崇假設前提條件下的模型建構,你覺得這種方法普遍適用嗎?

尹:我覺得利用假設前提或約束條件進行模型分析🥟,對經濟學研究中的某些選項可能有意義,但其並不是經濟學研究中普遍適用的方法。或者說這種方法屬於經濟學方法體系中的技術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哲學方法🟫,第二個層次是技術線路,第三個層次是包括模型分析等分析工具。

記者:我註意到這本書英文名字是“中國當代經濟發展的歷史與邏輯”(The History and Logic of Contemporary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這是不是體現了這本書的方法論特點🧉?

尹:這是對《中國當代經濟發展學》的意譯,也確實反映了這本書的特點。本書從謀篇布局到論證過程,都采取了歷史與邏輯分析相結合、相統一的分析方法↕️,沒有簡單地從概念出發進行演繹🪧。前面說到的新古典經濟學和奧地利學派的創始人之一的門格爾,主張把歷史和理論分割開來🚀、對立起來。他認為理論具有普遍意義,比歷史的層次高一些。

記者:本書的歷史分析方法線路是:由實踐總結得出規律性認識☝🏿,然後對規律性認識進行學理轉換,在此基礎上形成理論框架🪴。這樣做具有學理支撐嗎🫄?

尹:在實踐總結基礎上形成規律性認識🥊,再進行學理轉換或學理呈現這種技術線路,不同於從概念出發進行演繹,也不同於提出在現實中不存在的假設前提和約束條件進行模型論證。這種將歷史與邏輯相統一、相貫通的方法以及得出的結論,本身就體現了學理支撐。這裏確實有一個何為學理的問題🪫。我認為,學理乃學術之理🫱🏻。在實踐中形成的規律性認識😬,以及由此得出的學理結論,有現成的➖、大家公認的理論印證的,是學理支撐🪗,沒有現成理論印證的,規律性認識及其學理結論,本身就是學理支撐↕️🫅。

記者:我註意到書中在進行中西比較時❇️,特別強調根本方法的科學性。

尹🧛🏻:研究方法或者研究範式最終都會觸及到底層邏輯。近些年來,中國研究中外哲學史的學者,研究文化和文明史的學者,在中外比較研究中涉及到了中西不同的哲學方法或思維方法🛌🏿🦂。西方所主張的世界主義、理論與模式的普遍意義,以及對待不同文明的態度🧎,都與西方中心主義👩🏿‍🔬、西方優越論、西方優先論相聯系。與這些相聯系的一些結論,確實存在著方法論缺陷🌘。

記者:書中單列一章講中國當代經濟發展的歷史條件📽,涉及到了歷史的縱深♡。

尹📊:歷史條件分析是研究現實問題的一個重要維度📦。中國當代經濟發展的歷史條件✍🏿,絕不僅僅是1949年的生產力水平👩‍🦼,需要觸及歷史的縱深。從歷史縱深分析中國當代經濟發展的環境條件👮🏻,可以一定程度地回答現實選擇中的歷史緣由。比如𓀜,美國學者福山有一個說法比較客觀🧛‍♂️,也就是中國現代民族國家的建設歷史比西方早1800年,這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單一製國家結構的傳統,理解政府作用的重要性。

記者🙃:本書通篇貫穿了主題主線,你能介紹一下必要性嗎🔃?

尹🍈:首先⛹️‍♀️,在中國當代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客觀上存在著前後聯系的主題主線。盡管提法和表述會有些區別👨🏿‍🍳,但發展的主題是現代化,現代化的核心是工業化🙎,主線是建立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其次,經濟發展涉及到方方面面,把中國當代經濟發展的主題主線,作為建構中國當代經濟發展學的主軸,有利於聚焦,有利於突出重點🧑🏼‍🦱。第三👨🏽‍⚕️,從主題主線切入比從其他方面切入,更能夠直接地反映經濟發展的全貌。

記者:作為學術專著,專門列了一篇“歷程分析”,有這個必要性嗎?

尹:我認為有必要🚈。首先👱🏽‍♂️,“中國當代經濟發展學”這個理論命題具有時間跨度,客觀上需要對發展歷程進行梳理✌🏽。其次,歷史與邏輯的統一有兩端,歷程分析是歷史這一端。毛澤東在評價蘇聯《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教科書》時,批評了他們用概念進行演繹的方法,主張通過歷史敘述和分析自然得出結論。第三,歷程分析與經濟史的寫法也不完全一樣🏄🏻,雖然以實踐為基礎🙋🏽‍♀️,一定程度地呈現經濟發展的線索🧚🏼‍♀️,但重點是梳理已有的規律性認識🤱🏽,或者形成新的規律性認識💁🏻‍♀️,以便連接起學理轉換的實踐通道。

記者:我註意到🧟‍♀️,你把當代經濟發展劃分為五個階段。

尹:是的🎗。我把中國當代70多年的發展過程🖋,按照製度體製變遷、發展道路探索與曲折、經濟發展的常態與新常態,劃分為前後聯系的五個階段。將新民主主義經濟形態作為一個階段,把工業化啟動與社會主義改造作為一個階段,把後面的20年的探索和曲折作為一個階段,把改革開放作為一個階段,把新時代作為一個階段🧱。這樣劃分既體現了時間順序,又突出了階段性特征。

記者𓀄:書中對新民主主義經濟形態的歷史經驗評價很高,似乎很有感情。

尹:你的感覺是對的🧀。書中結合1949年之前22年的局部(蘇區、敵後根據地和解放區)新民主主義經濟實踐🤾🏼‍♀️,對新民主主義經濟形態進行了分析,認為這是製度和社會變遷的根本標誌和重要階段,具有獨創性,不同於蘇聯的新經濟政策🤸🏿‍♀️,是中國當代經濟發展起步時期符合中國國情的選擇。其中市場運用和經濟治理的經驗影響久遠🤴🏽。

記者:把工業化起步與社會主義改造聯系起來分析,具有新意。

尹:在新民主主義經濟形態的基礎上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是方向,是趨勢,是遲早要實施的🧙🏽‍♀️。但社會主義改造啟動的時機選擇,確實與工業化啟動相關聯👩🏻‍🦽‍➡️。本書利用已經公開的資料,進一步證明工業化是社會主義改造啟動的原初動力⏪🤳🏻。中國的工業化一開始就體現為政府主導,而且從工業的基礎項目建設起步,這與當時的國際環境和蘇聯援助有關系🙌🏿,也影響到後來的工農產品剪刀差👱🏿‍♂️。因為按重工業優先的原則啟動工業化𓀎,需要較多的初始資本💔。

記者:把20年經濟發展的探索與曲折🪟,與兩個思想傾向的累積相聯系💆🏻,這樣是不是有利於把握這個階段經濟發展的特征🪧?

尹💡:兩個思想傾向的累積🎹,是胡繩先生對前10年黨史分析的一個線索👨🏼‍🏭。我采用了這個判斷,從思想累積的兩個傾向入手👨🏿‍🦱,分析20年經濟發展的探索與曲折👨🏼。因為兩種思想傾向的累積無論是對經濟發展環境還是對經濟發展本身,都產生直接影響🧔‍♀️🧑🏽‍🎓,是這一時期經濟發展探索所取得的成效與幾經曲折出現的起落的基本原因。這一時期經濟發展的經驗和教訓,從正面和反面梳理,都有利於中國當代經濟發展實踐的學理總結。

記者:你從“三個解放”入手🤦🏼‍♀️,分析改革開放時期的經濟發展💇🏿,這個觀察視角比較獨特。

尹:改革開放時期經濟發展的巨大成就,從根本上說是對人的解放。之前集體和組織的積極性是有的,個人個體的積極性創造性一定程度地被抑製。從“三個解放”入手(即解放生產力、解放思想以及哲學經濟學的解放)🛢,分析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發展,是一個嶄新的視角。特別是哲學經濟學的解放🏗👩🏿‍✈️。我舉了一個例子🧚🏼‍♂️,就是德國從封建割據到統一並強大起來,是伴隨著哲學經濟學解放的。

記者👦:你突出講了新時代經濟發展的新擔當🤼,講了正在突出解決的三個問題。

尹🙇🏽‍♂️:從經濟發展的連續性看,新時代與改革開放以來是交織在一起的🎷。因此本書重點分析了新時代經濟發展新常態背景下的新擔當。在經濟增速趨緩的背景下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過度依賴房地產的背景下規範房地產的發展💇🏻🎽,在發展不充分的背景下自主承擔生態責任等,都具有挑戰性。還分析了正在攻克的三大難題🈵,也就是小農製生產方式基礎上的農村振興👮🏻‍♀️☝🏼、長期高速增長基礎上的高質量發展、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基礎上的共同富裕。這些關系到發展的基礎、發展的層次👩‍🦼、發展的道義高度。

記者🐑:你在專題研究篇中重點講了九大理論⤵️。

尹:專題研究仍然是基於實踐,只是就關系到經濟發展和經濟治理的九個重大問題,直接進行學理總結或學理呈現,這是學科建構的直接通道。

記者😿:國內外經濟學界對生產資料優先增長規律怎麽看?

尹:生產資料優先增長規律是馬克思在《資本論》中首先揭示的⏮,列寧進行了論證💃🏼。蘇聯學者和印度學者通過模型進行了推算,美國學者多馬作了宣傳和推廣。世界銀行作為一種增長模型向發展中國家推薦。從毛澤東為代表的新中國第一代領導人就開始高度認可。用生產資料優先增長規律𓀗,可以解釋中國70多年來經濟增長的特征和軌跡🧎🏻‍♀️‍➡️🚵🏿‍♀️。在政府主導的工業化實踐中,特別是著眼於建立獨立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生產資料優先增長規律是起作用的。

記者:為什麽西方學者排斥或回避市場條件下的政府作用🌰?

尹🏜🕤:我認為有兩個原因:第一,他們是市場理想主義者♿,在理念上認為市場是完美的♟,政府作用是對完美市場的破壞,其中奧地利學派的觀點尤其如此;第二,由於受希臘雅典城邦傳統的影響🧑‍🧒‍🧒,西方國家結構多采取聯邦製或者邦聯製😦,政府作用通常會被限製。但在西方國家的歷史和現實中,政府始終在發揮重要作用🌵。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仍然有作用空間,理性的政府作用,不僅不會影響市場對資源的配置🌋,而且有利於促使企業交易費用遞減,在當代中國尤其如此⚫️;在西方發達國家也可以找到說明這個問題的例證。

記者🚴🏿‍♀️:提出“信息結構”理論🚐,用以解釋“五年規劃”🧙🏼,是新的思路👐📗。

尹:西方有學者對中國的“五年規劃”給予積極評價,認為西方沒有中國這樣的公共政策產品。對於“五年規劃”🙆🏿‍♂️,國內有學者從目標治理的角度進行了探討。確實,製定“五年規劃”🫢🧖‍♂️,有組織推動和引導經濟發展的初衷,還有綜合平衡的願望。我在這裏提出信息結構理論,用於解擇“五年規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是一個新的視角,具有一定的學理意義😽。通常,個人和企業對市場即時信息比較敏感🔩,也會一定程度地關註整體和長遠信息的影響。“五年規劃”是政府層面從整體和長遠的視角對市場信息的匯集、處理和運用🧛🏻‍♀️。從信息結構的角度解決了市場信息運用的完整性。上個世紀,在世界範圍內交替出現過“市場偏好”和“計劃情結”。其實計劃不一定要擠占市場的地盤,而可以從另一個層面對市場信息予以運用。

記者:你在書中提出用產權鏈的延伸解釋微觀改革🧑🏻‍✈️,是一個全新的提法。

尹♾:用產權鏈的延伸解釋中國的微觀改革🏊🏻,具有比較突出的學理特征。無論是農村改革🧑🏿‍🎓,還是國有企業改革👋🏼🐦,都體現為權能的延伸。農村改革首先是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然後由經營權派生出一系列權利👨‍🦲。國有企業的改革,出資者所有權在企業綜合體現為法人財產權,企業運用法人財產權再投資在新企業中又體現為出資者所有權🧜🏿‍♂️👨‍🦱,不同出資者所有權在該企業中又綜合形成了法人財產權🧑🏽‍🚒,由此不斷延伸。提出產權鏈理論,是對現代產權理論的邏輯延伸。只要所有權的歸屬是清楚的,所有權以產權的形式在市場運用中的權利有保障,不同所有製的產權在市場上就是同質化的𓀄。

記者:公平與效率的關系問題🤲🏽🥊,是中國經濟學始終繞不開的大問題🏫。

尹👎🏽:西方經濟學認為,只有私有製才能解決激勵問題,而且機製設計理論中也有一個激勵相容的說法。事實上,在私有製為主體的製度條件下🌪🎃,激勵相容是很難做到的。實際上👮‍♀️,只要產權歸屬是清楚的,其權益有法律保障,不同所有製的產權都可以解決激勵問題。社會主義基本經濟製度具有“共同體”的製度基礎,本質上存在著價值共生🧑‍🦼‍➡️,能夠實現激勵兼容,一定程度地體現了公平與效率的動態平衡🥵。

記者:從底層邏輯解釋漸進式改革很有必要。

尹:僅僅從改革的強度、節奏和方式來理解漸進式改革是不夠的🎼,還必須從認識規律和社會矛盾運動規律出發👇🏽,解釋漸進式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鼓勵試🥀,允許看🧑🏼‍🍼,不爭論”🏍,先試點後推廣,把頂層設計與鼓勵基層創新結合起來,符合認知規律,由此形成的經驗具有持久的生命力🏋🏼。美國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阿羅的“幹中學”理論,也講了類似的道理。漸進式改革還有持續不斷改革的含義👷🏼。中國漸進式改革與前蘇聯休克療法比較,不僅僅是改革方式的差異,而是改革取向的相悖。

記者:你提出了第三種調節即倫理調節,也是一個新的說法👂🏼。

尹🆚:厲以寧先生有一本書講道德力量調節。斯密是先寫《道德情操論》後寫《國富論》的。我認為,在實踐中客觀存在著市場和政府調節之外的第三種調節,叫倫理調節更合適一些🏋️。在中國👷🏼‍♀️,倫理調節始終在不同程度地影響著企業和企業家。

記者𓀐:將綜合平衡定義為積極的宏觀經濟學有新意👂🏿。

尹:在當代中國,從戰略引領到實際運行,著眼於全過程主動作為的綜合平衡,無論從實踐還是從理論上看都具有獨創性👳🏽。不同於西方經濟學中僅限於分析方法的“一般均衡”和“局部均衡”,也不同於凱恩斯需求管理一端的被動均衡,更不同於奧地利學派的“市場出清”♐️🚓;也大大超出了蘇聯時期國民經濟平衡表的範圍和方法☀️🦠。將中國綜合平衡理論定義為積極的宏觀經濟學,具有實踐和理論依據🍜。

記者🥩💉:本書還專門分析了中國經濟治理系統集成的比較優勢。

尹:單一製國家、新型政黨政治💎、廣義人民政府,加上民主集中製,建構起經濟發展決策及治理系統集成的比較優勢👷🏽。中國經濟決策體系中有分工、有監督🚵🏻‍♂️,但不同於西方政治系統中的“製衡否決機製”👅。中國的中央樞紐有很強的綜合控製能力➜,能夠形成整體解決方案,能夠動員各部分、各層級朝著選定的目標發力,也就是“同向發力”🖕🏻,同時能夠對各部分、各層級的功能進行整合,並優化形成新的“更優效能”。

記者⬇️:書中認為,客觀上存在著中國當代經濟發展的知識體系,而且作了論證。

尹:把中國當代經濟發展作為研究對象,其樣本的長度、寬度和深度具有典型意義。書中分析了知識體系的定義、中國特色的自主探索與追求、規律性認識的系統性、話語體系等,從中國經濟發展的獨特性和自主性出發,得出了客觀上存在著支撐中國當代經濟發展的知識體系的基本結論。

記者:書中列舉了13條,作為中國當代經濟發展的知識體系框架。是不是比較重要的方面都涉及到了😡?

尹🧈:本書在歷程分析和專題研究的基礎上,就中國當代經濟發展知識體系框架,歸納了13條👨🏿‍🔬🔸。涉及到發展的哲學基礎🧑🏽‍🦱、價值取向、增長模式、持久動力👎🏼🐗、微觀與宏觀的製度安排,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公平與效率的關系、資源配置的決定性因素與其他因素的關系、中國發展與世界的關系等等☪️。應該涉及到了中國當代經濟發展知識體系中的比較重要的方面。當然,框架畢竟是粗線條的,如果進一步研究,還可以列舉出其他方面。這13條都是基於中國當代經濟發展實踐中的規律性認識,形成學理表達後也能夠解釋中國當代經濟發展的實踐。黑格爾在《哲學講演錄》中說,“只有當一個民族用自己的語言掌握了一門科學的時候,我們才能說這門科學屬於這個民族了🧐。”

記者:你從新現代性的視角來解釋中國式現代化,這應該是一個新維度。

尹🏥:中國當代經濟發展實際上反映了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就現代化的價值內涵而言,我們需要對現代性進行分析👩‍🦱,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所反映的新現代性🍀,是對西方現代性的歷史超越。對於“資產階級社會”的歷史性貢獻,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對於西方發達國家在先行現代化中所取得的成就🤼‍♀️,我們不僅不應該視而不見↙️,而應該積極學習和研究,特別是對於反映社會化大生產和市場一般規律的內容,我們需要認真地運用借鑒。與此同時🎗,決不是我們要刻意求異,而是由於基本國情,由於歷史的原因,由於時代條件🤵🏿🎂,由於製度選擇,中國的現代化道路在某些方面應該不一樣,可以不一樣,甚至有的只能不一樣🦆。

記者🕶:書中講到了中國特色中也產生了新的“一般”,這是個新判斷。

尹🆔:改革開放以來,在參與全球化的過程中🎟,中國既是受益者又是貢獻者🦹🏿。中國當代經濟發展對於世界而言👨‍💼,始終是積極因素。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中,借鑒了反映社會化大生產和市場的一般規律,同時也在實踐中對社會化大生產和市場一般規律有了新的認識🤾🏻‍♀️😐,產生了新的“一般”。形成特色中運用“一般”🪸,特色形成後又產生了新的“一般”。這樣看問題既符合實際🐖,也符合認識規律,還一定程度地體現了後發優勢🥼。

製圖🧑‍💻:實習編輯:責任編輯:李斯嘉

相關文章

文化校歷

新聞分類

推薦視頻

圖說恒行2

新聞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聯系我們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
恒行2平台专业提供🌮:恒行2平台🚹、恒行2🪮、恒行2娱乐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恒行2平台欢迎您。 恒行2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