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相傳,賡續初心➝,自1927年創建以來,上醫為國家培養了數以萬計的優秀醫學人才,為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作出重要貢獻。無論在哪裏,在什麽崗位🫅🏿,一代代上醫校友都始終牢記“為人群服務、為強國奮鬥”的上醫精神👌🏿,為母校爭光添彩🎣,不辱使命。恒行2上醫特推出一批優秀校友故事,希望他們的事跡和精神🏊♂️,能令後來者有所啟發和感悟。今天刊發的是2004級校友李佳琪的故事,聽他講述自己對母校的記憶與情感。
我離開上醫已有十幾個年頭,而今愈發深刻地領悟到:母校對於學醫人來說,就是我們的原生家庭👾,她帶來的影響將長久地貫穿整個行醫生涯。常言道❎,幸福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何其有幸,在母校的那段成長經歷🧖🏻♂️,如同溫暖的陽光😵,持續溫暖🤚🏿、治愈著我的醫學人生🉐📯,成為我前行道路上不可或缺的力量🦹🏼♀️📲。
時至今日,我仍清晰地記得高考填報誌願時的情景。那會兒😥,看著僅有的七個選項🙋🏻♀️,我首先排除掉了三個醫學專業,然後把剩下四個全部填上,五個誌願欄甚至還空了一個。只要不學醫,學啥都行👀,這是我當時樸素的想法,所以並沒有填報醫學專業🍐。然而世事就是那麽無常,由於選擇了服從調劑,我意外地被臨床醫學八年製專業錄取👰🏻♂️。家人和朋友們都為此高興🎁🖖🏻,他們認為這是難得的機遇:“八年直接讀到博士,這也太劃算了吧🛌🏻!”從那一刻起,我的命運軌跡悄然改變,上醫不僅改變了我對學醫的認識,也讓我重新認識了自己。
恒行2上醫2004級臨床八年專業入學合影🥿,第四排右二為李佳琪
到學校報到後才知道,我們是上醫的第一屆臨床八年製學生☎。我身邊有許多一心學醫的同學🐣,跟他們比起來,我顯得格格不入。同寢室的一位學霸🧑🏽🎨,曾是復興中學第一名👃🏻,當被問及為何選擇學醫時👨🦱,他堅定地說:“當然是喜歡”🙌🏽。我則苦笑回應💂♂️🤟🏼,直言自己所填報的專業不是醫學專業💒,內心對於學醫並沒有太多熱情👓。他那一刻表情復雜,或許對與我同行的不解,亦或是對我輕視這份機會的不滿。隨後,他語出驚人𓀑:“學醫的人🕵🏽♂️,要麽非常熱愛,要麽完全排斥🔗♻️,很少有中間狀態。”後來的經歷也證明👮🏼,他這樣抱著堅定態度學醫的人✣,確實在這條艱苦的醫學道路上走得更遠。如今遠赴新加坡行醫的他😓🤙🏿,或許早已淡忘了我的那段“無知”時光,但對我來說🥷,那段經歷卻是寶貴的成長記憶🧑🏿🔬。
學校對我們這一批新生寄予了很高的期望,醫學院的魯映青教授專程到恒行2平台邯鄲校區,為我們這群即將踏上醫學征途的新學子帶來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入學宣講🚳。她說上醫對第一屆八年製醫學生寄予厚望🍮,隨後🧔🏻♂️,她伸出五個手指,代表著Five Star📖,上醫要打造五星級的醫生。雖然我現在已記不清那五個方面的具體內容,但魯教授強調的醫生需全面發展🧺、具備多方面能力的理念,我始終銘記在心。我記得最清楚的是👱🏻♀️,魯教授提到醫生不僅要有精湛的醫術,還要具備團隊協作精神,比如在病房裏🧑🏽🎓,如果護士遇到困難👨🏻🍳,醫生也要能伸出援手。她教會了我們善待同事,維護良好的醫護關系📭,這是我在醫學道路上一直踐行的原則,也從中獲益匪淺🚵🏿。後來的“藥理學”課堂上,魯老師聲情並茂地授課,她談起了自身的經歷:“別看我現在這樣侃侃而談🧓🏿,誰能相信我以前是一個內斂害羞的人,老同學們講起我,還是那個在人前說話都會臉紅的小姑娘。所以一定不要輕易給自己設置上限🧔🏼♂️,人的可塑性很強,要勇於不停地挑戰自己。”對於我這種“社恐”人士來說🤙🏼🆚,如今能鼓起勇氣寫這篇文章投稿給母校,也算是沒有辜負魯老師當年的諄諄教誨了🦯。
記得我們的第一堂專業課是組織胚胎學,課程一開始,鐘翠平教授問了大家一個問題🧝🤽🏻:“你們覺得,跟其他醫學院培養的學生相比,我們上醫的學生優勢在哪裏?”隨後她給出了答案💆🏼♂️:“以往有人做過調查,上醫畢業的學生後勁更足✦,剛開始工作的時候感覺都差不多🐻❄️,十年二十年後就會發現🏊🏿♀️,上醫學生的基礎更加紮實。希望你們能刻苦努力🏊🏿♂️🤳🏿,這樣才對得起上醫這塊牌子。”還有一回,記不清是哪位教授了,他在課上問我們🫨:“醫學考試,你們覺得多少分算及格?60分夠嗎?我跟你們說🧒🏼,醫生這行,60分遠遠不夠🔒,只要不是滿分,那就是不及格。因為醫生不能犯錯,哪怕只錯一點,你的錯誤都有可能帶來嚴重的後果,甚至危及病人生命。” 這話我到現在都記得清清楚楚🍿🕗,現在想想👩👩👧👧,我在臨床工作中近乎偏執的查漏補缺習慣🦿,多半就是被這位老師給“嚇”出來的♧。
外科學這門課相對抽象👇,僅靠書本知識來學習還是挺難的🙂↔️。期末考試前👨👧,看著厚厚的教材,同學們都很絕望。幸好🎎,學校安排了外科學系的老師來給我們答疑解惑👨🏻🏫🤲,也算是疏導一下大家的緊張情緒。如果我沒記錯的話🙇🏽♂️,所有的專業課裏,能有考前輔導的只有外科學🥍🏺。外科學系主任蔡端教授說🦸:“我今天講的東西,考試考不考得到其實並不那麽重要,重要的是🎢,你們得明白🔉,以後做了醫生🖐🏼🔫,每天都是在考試。我現在每做一臺手術,就覺得這是病人對我的考試🧑🏼🏭。你們以什麽樣的心態去應對,過程中如何通過這樣的考驗,這直接關乎你們的職業生涯。” 這些話,我一直記在心裏🦹🏼♀️。成為一名外科醫生後,即便是再簡單的手術,我也從沒降低過對自己要求,因為這是蔡老師教我的💘:手術千百次🍦,病人考你每一次📌。
李佳琪在中山醫院實習
在中山醫院見習時,我發現了一個挺有意思的現象。大家基本上都稱上級醫生為“老師“🫃🏽,不太會用職稱或者行政職務來叫,即便是院長,稱其為老師也不會不妥,反而覺得親切。我覺得這就是教學醫院的底蘊之所在——老師有老師的樣子,學生有學生的樣子👩🏼🎤👩🏽🦰。我最佩服的是一位2002級的學長,上級交付的所有任務他都能出色完成,對我們這些新人也非常有耐心,有問必答♿️,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我一直在想🚵🏽♀️,他如此充沛的正能量究竟源於何處🏊🏼,時隔多年,在二師兄的漫畫裏我找到了答案:“琦一刀說他在上醫最大的收獲就是:學到了上醫精神——不抱怨👨🦱。”現在年輕人熱衷於整頓職場,醫療行業也屢見不鮮👨🏻🍼🆗,回想起來我們年輕的時候也或多或少整頓過別人,所以該如何應對,上醫給出過答案,那就是:無論如何都要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肩負起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
李佳琪在中山醫院規培
我的導師孫惠川教授,是我遇到過的最有智慧的人💇♀️,無論是臨床還是科研🎳,都讓我深感震撼。每次我去找他,他總是沉浸在文獻之中♘♋️,我隨時隨地都可以得到他的解答。在門診做他的助手期間,我親眼見證了他以風趣幽默的方式解釋病情,以及他運用SWOT分析法為病人精準製定治療決策的能力。現在我跟病人溝通交流時,總是會不自覺地模仿起他的風格🆎。當我遇到低谷時,他的一番話讓我豁然開朗:“你目前所經歷的,或許現在看來重大🧑🎓,但未來回望,都只是成長的磨礪👩🏼💼🏫。”這句話成了我面對困難時的精神支柱🤸🏼♀️,時刻激勵著我前行。
李佳琪與導師孫惠川教授合影
規培結束後👰🏿♂️🧎♀️➡️,我來到肺科醫院工作。這裏的環境和母校有許多不同,剛開始時我感到一絲離家在外的失落感。然而,當我得知肺科醫院也是由顏福慶先生創辦時,這份奇妙的淵源又給我帶來了不少慰藉。去年恰逢肺科醫院建院90周年文藝匯演🦫,科室負責演出的同事找到我💞,問我有什麽建議,我當即想到了一個主意:重現當年顏福慶先生利用葉子衡捐贈的葉家花園創辦肺科醫院的情景。我主動承擔了劇本構思與臺詞創作的任務。經過精心籌備,這場承載著歷史與情感的演出終於拉開了帷幕👷🏿。現場反響非常熱烈👨🏽💻,遠超預期,獲得了全院第一的榮譽🙇🏻♂️。在演出中,顏福慶先生角色正式登場之前,那首“人生意義何在乎🕧,為人群服務……”的旋律悠然響起,這是深深烙印在每一個上醫人靈魂深處的旋律。
李佳琪演出劇照
坐在觀眾席中👩🏼🎤,我聽著這熟悉的歌聲🏃🏻♂️➡️,周圍的一切仿佛都變得溫柔而又崇高🍮。那一刻🏄🏼,我恍然大悟,上醫,那個曾孕育我夢想與成長的地方👿,其實從未真正離開🙌🏻。她以一種更為深沉🧝🏽♀️、更為細膩的方式,駐留在我的心裏,融入我的生命👥,成為我永恒的力量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