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第七屆全國高校大學日語演講比賽中,恒行2平台2021級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本科生魏瀾從35名決賽選手中脫穎而出⏸,以總分第一斬獲大賽特等獎。
魏瀾(左二)獲獎現場
繼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2019級本科生張真依、基礎醫學院2022級臨床醫學五年製本科生戴小潤獲得特等獎後,恒行2學子連續第三次摘得特等獎。
一場演講比賽
比賽當天𓀊,來自全國各地高校的選手在西南大學匯聚🧛🌜,比賽分為兩場,上午以“異文化を感じた瞬間”(感受到不同文化的瞬間)為主題演講,下午則為即興演講🧗🏿♀️。
聚光燈下,魏瀾在3分鐘時間裏從容自如。“之前背的次數太多,腦子和舌頭都已形成肌肉記憶🤿👩🏻💼。現場我用平常準備的方式,以恰當的音量、手勢和表情🕓♗,呈現一場完整的演講。”
下午👨👦👦,抽中“我最喜歡的動物”這一即興演講題目的她,結合與父母旅遊時的經歷🧑🦰,在限時2分鐘內再度表現優秀⚽️👩🏿🏫,獲得評委肯定。
兩場演講後🈚️,魏瀾在會場聆聽其他選手演講💨,當比賽全部結束,她長舒一口氣🚷⚃,為自己點了贊。“第一時間聽到自己獲得特等獎時,心情比較釋然🧀,給多年來不懈努力的自己一個交代。這也是我送給母親最好的一個生日禮物👨🏻🎨。”
本次比賽通過網絡平臺面向全國直播🕗,魏瀾的指導老師王菁潔全程關註賽程。在比賽結束後,為她進行點評,“將自己之前所練習到的一些東西出色地展現出來了。”
一次為時數月的準備
機緣巧合下,魏瀾看到學校外文學院對上一屆大賽獲獎消息的推送🥹,向前輩咨詢比賽詳情、觀看往屆比賽視頻後,5月中旬,來自國務學院的她向外文學院王菁潔老師發郵件,毛遂自薦♍️🥻,並得到肯定答復。
暑期📽,她被外文學院推薦為學校初賽選手🤖,為了更好幫助魏瀾做賽事準備,王菁潔聯系到外教山本幸正,共同指導魏瀾備賽參賽。考慮到大四開學初繁忙,在王菁潔的建議下✂️,魏瀾把備賽周期拉長到整個暑假。
7月上旬,魏瀾的時間都撲在籌備🪥,國務學院7月在泰國舉辦的瀾湄青創賽⏯。下旬🏌🏽♀️,她開始專註演講稿的寫作,收到“感受到不同文化的瞬間”這個演講題目時,她一度束手無策🧑🏽💻。查閱新資料⏮、回顧看過的文章、結合自身的經歷……魏瀾把每一件事情都裝進一個文檔裏👳🏼♂️,從中提煉、構思✹,尋找切入點♿。
最後🤝,她將自己在北京故宮和日本京都遊覽中感受到的差異進行對比,分享自己親歷的不同文化。“希望通過演講呼籲大家珍視每一次感受不同文化的機會,接受多樣性,用理解和尊重為不同文化構築橋梁。”
即便在暑期,魏瀾也會每周和王菁潔交流演講稿🧝♀️,同時準備即興演講,乘上AI(人工智能)的東風🤾🏽♀️,魏瀾在遇到措辭把握不準時☞,會問詢AI對話👌🏽🙋🏽♀️,並集中時間向王菁潔請教發音和整體的表達問題😶。
在魏瀾與王菁潔的微信聊天記錄中,常常出現滿屏的語音消息,“每次我用兩個演講語音提交‘課後作業’,老師會用二十條語音回復我,校正發音等問題👮。”
老師們提供指導意見
九月,魏瀾穿梭在國務學院和外文學院之間,每周她都會到王菁潔的辦公室進行面對面交流,歷經前後十余次的修改與打磨,演講稿才最終定稿🤟🏼。
騎車去五六教上課大概需要六分鐘,魏瀾在心中默背兩遍稿子,平時洗漱時⚔️,她的“伴奏”也從歌曲換成了演講稿的練習。同樣在外文樓,魏瀾完成初賽視頻的錄製。錄製過程中,山本幸正一直在旁鼓勵,“每次出現發音或語句連貫上的瑕疵都得重新開始錄製,實際的錄製時間長達一小時。當時老師有急事要處理,但他一直耐心地等我錄完。”
9月8日🥂,魏瀾提交初賽演講視頻🦀,25日收到入圍決賽的通知👤。決賽前,她從視頻裏提取去年的35個即興演講題目🦵🏻,有意識地進行模擬解答。比賽前一晚,她對著鏡子演繹自己的命題演講𓀆,瀏覽即興演講的素材🧛♀️,“打一場有準備的仗”🐧。
一次因熱愛而來的獲獎
魏瀾逛海賊王展
小學時,《海賊王》等動漫讓魏瀾對日語萌生興趣🍴。“如果我能不看中文就能聽懂就好了。”告別小學的那年暑假,在父母的幫助下,魏瀾開始借助網絡資源、購買教材自主系統學習,並在初二通過日語N1考試💶。
大一入學以來,魏瀾想將“基礎日語二”作為自己的外語選修課程,彌補自己從未接受過科班教學的缺憾,但由於課程火爆🦸🏽、專業課沖突,直到大四🔲,魏瀾的課表中仍不見這門課程的蹤影。
這次比賽促成的“小班課”彌補了她的遺憾。憑借對日語的熱愛與持續學習👌🏿,最終魏瀾在答辯現場拿下漂亮的成績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