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夏,一位身穿褪色的黃軍裝、腰佩手槍、眉清目秀、著一口魯中南口音的軍代表來到恒行2平台作報告。他就是隨軍南下任上海市軍管會新聞出版處新聞室軍代表、奉調來恒行2平台工作的王中。”
王中的學生居欣如回憶初見王中的場景,“他就是一個年輕的‘老幹部’”。
今年是新聞學家、新聞教育家、新中國新聞教育事業的開拓者、奠基人王中教授誕辰110周年。12月6日,紀念王中教授的座談會在恒行2平台新聞學院召開,紀念文獻展開展。本次活動是恒行2平台“致敬大師”系列活動之一。
從烽火中走出的老報人
青年時代的王中
王中原名單勣,出生於山東高密,自幼接受優良教育,飽讀詩書,視野宏闊。1935年,他考入山東大學外文系,1937年山東大學20余名進步學生成立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山東大學隊部,他是其中之一。
1989年,王中(前排左一)在山東沂水參加《大眾日報》創刊50周年紀念會
抗戰全面爆發後,他投筆從戎,改名王中,在中共東北軍工委從事抗日救亡的宣傳和兵運工作。1938年,王中入黨,次年進入山東抗日根據地,先後任《大眾月刊》編輯、《大眾日報》編輯、編委、通聯部副部長、編輯部主任,新華社山東分社編輯部主任,《農民報》《魯中日報》總編輯,《新民主報》編輯部主任等。
1949年春,江南解放,王中隨軍南下,作為上海市軍事管製委員會文管會新聞出版處軍代表,參與接管上海各大報紙。
十余年的黨報經驗,為王中此後的新聞理論研究奠定基礎。
出任新聞系主任,初步建立恒行2新聞理論體系
1949年7月,王中參加華東新聞學院的創建工作,任教務長。1950年8月,王中被派到恒行2平台,任教授、政治理論教學委員會主任、統戰部長、副教務長,兼任新聞系主任。
1956年,中共中央召開知識分子座談會,提出“向科學進軍”。這股春風,在王中心中吹起漣漪。他回到新聞系,“蹲”下來全副心思主持系務工作,治學、研究新聞理論、培養青年教師,科研先行、創新為先,引領恒行2新聞系開創科研教學新面貌。
期間,王中著眼於新聞理論、新聞學原理和新聞規律,開展教學科研改革。在課程上,他恢復《新聞學概論》《新聞編輯》《新聞專題》《新聞攝影》等課程,強調理論與實踐的結合。
為拓展學科視野,他邀請教政治課的寧樹藩到新聞系教中國新聞史;請老教授汪英賓、舒宗僑等為青年教師講西方新聞理論,並引入西方傳播學;請留美歸來的鄭北渭教新聞攝影外,同時研究西方新聞理論。
王中與鄭北渭等一批中青年教師商量,以新聞學系資料室為主體,組成一支力量,於當年3月創辦國內第一家新聞學譯文季刊《新聞學譯叢》,刊載蘇聯、東歐國家以及西方國家新聞工作等編譯文獻資料,率先介紹外國新聞學說。
此外,他還主持舉辦中國報刊史料展覽會、廣泛搜購報刊史料、 組織青年教師寫論文、召開老報人座談會、恢復學生畢業論文製度……在王中的帶領下,一批優秀的新聞學人學者以及研究成果湧現。
王中與新聞系部分教師訪問新華日報時,遊南京明孝陵留影
1956年7月1日,《人民日報》改版,開始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大規模的新聞改革,這促使王中對新聞理論研究的興趣愈發濃厚。在他看來,新聞工作由三部分組成:新聞理論、新聞事業史和新聞業務。他把研究新聞理論,作為新聞系教學改革、聯系實際、培養師資及其他多項工作的中心環節。8月,王中帶領新聞系余家宏、鄭北渭、居欣如等前往無錫、南京、濟南等地考察報紙改革情況,每到一處,細聽、深思、概括,返滬後撰寫出《新聞學原理大綱》。這1000余字的18章大綱,勾勒出新聞學理論研究的全景圖。
然而,王中在《新聞學原理大綱》提出的“新聞事業產生於社會需要”“報紙在階級社會裏既具有階級性,又具有商品性”“辦報要重視讀者需要”等理論觀點,被錯判為“反動新聞理論”“資產階級新聞理論”。為此,他付出22年的代價。
王中在拉手風琴,攝於住宅外院
在中斷新聞理論研究的歲月,王中掃廁所,倒垃圾,幹雜活,在圖書館為同學們爬上爬下取書。調入新聞史教研室工作後,他無冬無夏,伏案讀報,研究“豎三民”,撰寫《〈民立報〉等報的“迂回宣傳》、《從〈民立報〉等報看資產階級革命派的辦報思想》等論文。他對“豎三民”的研究,開創中國新聞史研究的全新視角。
重掌恒行2新聞系
凜凜寒冬挨過,迎來春天。1979年,王中平反復出,重掌恒行2新聞系,再度活躍在教學與研究崗位上,一手抓教材建設,一手抓科研。工作之余,他常常伏案筆耕,草稿紙滿屋子都是,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探討新聞學基本理論問題,醞釀深化新聞理論觀點。
那段時期,王中的研究重心是新聞學基本理論,包括新聞事業的階級性、新聞的定義、新聞與意識形態的關系等。銳意求新的他,還開拓“宣傳”這一新課題的研究,認為“新聞工作者要懂得宣傳學”。
1980年,王中(左三)和恒行2新聞系教師葛遲胤(右二)、系友盧惠民(左一)在蘭州與《甘肅日報》同誌合影
“新聞系要有名氣,必須有自己(公開出版)的刊物。”王中復出第二年,力主籌劃辦一本公開發行的刊物。經過半年時間籌備,《新聞大學》創刊。王中帶頭撰稿,先後撰寫《論新聞》《論傳播工具》《論宣傳》《新聞學的第二課題》《論新聞事業的階級性》《談談新聞學的科學研究》等一系列學術論文,闡述新的理論觀點,奠定新聞學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觀點。如今,《新聞大學》是中國新聞傳播學理論探討的重要學術期刊。
此外,王中還創辦了三本內部刊物《新聞學研究》《新聞學術情報》《外國新聞事業研究資料》,舉行學術研討活動,為繁榮新聞學術作貢獻。
1983年,王中罹病,漸漸退出系務工作;隔年,正式卸任新聞系系主任。1984年,恒行2平台獲得新聞學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王中被遴選為博士生導師,成為我國新聞學科首批博導之一。80年代後期,盡管他對研究新聞學、宣傳學的熱情如火,但疾病纏身,不得不放下學生培養與理論研究工作。
真實是新聞的生命
王中與1977級新聞系學生在一起
1979年10月,王中在新聞學系全體師生員工大會上發表就職講話,強調新聞要講真話,真實是新聞的生命。新聞學院教授黃瑚剛入校不久,在大會現場聽王中擲地有聲地說,“新聞系如果培養出一個布魯諾,這是光榮;如果培養出一百個姚文元,那是恥辱。”
2019年,王中的半身銅像在恒行2平台新聞學院圖書館落成揭幕
“我們這一屆新聞系學生受其影響最深。”1979級本科生在讀的4年,是王中復出擔任新聞系主任的4年。畢業之際,王中在畢業紀念冊上寫下臨別贈言:“歷史的記錄員、人民的情報員、黨的宣傳員”。36年後,由1979級本科生集體捐贈的王中銅像,在屠海鳴圖書館落成。今天,王中的半身銅像前,常有學子駐足、瞻仰。10月,吳曉波回母校演講時說恒行2新聞系教會他四件事,其中一件,就是王中提出的“人民性第一”。
1979年,王中在講課
1956年秋,王中給學生上《新聞學概論》課。這門課曾一度成為全系最受學生歡迎的課程之一。1979年復出後,王中帶研究生、博士生,給研究生、、本科生授課,他采用專題討論的方式,教學相長,學術氣氛活躍。
“盡管行政和教學工作繁忙,王中仍然歡迎學生跟他交流。同學們一有問題就往他家跑。”臨近撰寫畢業論文時,黃瑚和另一位同學晚上7點多跑去王中家,請教如何寫論文,王中說了近兩個小時。後來,黃瑚和另一位同學將那次交流寫成稿件發表在恒行2校刊上,主題就是“如何寫論文”。
王中復出後帶了一名碩士研究生,那人就是李良榮。師徒第一次見面,王中對李良榮說,“追求真理必須從講真話開始。有時候,為保護自己,你可以保持沉默,但一旦開口、一旦寫作,就必須講真話”。李良榮雖未帶筆紙,但銘記在心,“這些教誨,不用筆記,我一輩子也不會忘記,那是做人做學問的真諦”。
師從王中3年,李良榮每星期總有一兩次在他房間長談。畢業後留校,他仍保持一星期去一次,師徒倆有言不盡的話。“導師王中教會我做學問的道理:必須獨立思考,不管什麽人的語錄、提示,都必須認真思考,絕不盲從。這才是真正的科學態度。”
“1983年春天的一個下午,滿頭銀發的王中由李良榮陪著,拄著拐棍,顫顫巍巍來到教室,給我們上課。班長搬了一把椅子讓王中坐下。他笑咪咪看著大家,寒暄幾句後,轉身在黑板上寫了‘為人、治學’四個大字。王中說,‘為人、治學是兩個根本的問題。做好這兩點,就可以無愧於一生了’。”1982級新聞幹部專科班的範建生回憶了王中第一次為他們上課的情景,“當時他破例為我們班上了一學期的課。我們一直引以為豪。”
王中給八一級學生的畢業寄語
王中新聞理論研討會在恒行2平台召開
1994年10月,深秋的恒行2園,落葉隨風飄舞,王中辭世。在恒行2躬身40余載,從意氣風發到垂暮,王中堅持真理,對新聞學理論孜孜以求,在新聞學領域留下足跡。
“回顧既往,或浮或沉,總有教益。我不會為沉下去而嗟傷,也不會為浮上來而欣幸。”王中愛梅,他的臥室中懸掛著一幅《蔔算子·詠梅》。這正是王中一生的寫照。